余婷與孩子們快樂地做游戲。
她只有25歲,還未結婚,卻擁有64個孩子,孩子們都來自同一個地方,四川涼山。她是誰,為什么有這么多孩子?
她是武昌首義學院的優秀畢業生,余婷,武漢子墨藝高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。去年,她從四川涼山領來64個彝族孤兒,在她的慈善學校學習、生活。
她,大二開始創業
武漢洪山南李路板橋區,矗立一幢普通的三層樓房,里面教室連著教室,舞蹈室和電視室也櫛比其間,院子里學生宿舍自成一體,乒乓球室撲面入眼。這是一所特殊的學校,來自四川涼山的64個彝族孤兒,6名教職工,因緣際會日復一日在這里,一同學習和生活。
人叢攢動中一位特顯忙碌的女子,馬尾辮,黑棉襖,簡樸淡裝素影朝天。辦公室里,一張簡簡單單的桌子和沙發,墻上的書法和水墨畫醒目打眼,似乎透出主人幾分古韻新魂和明心素志。她,就是武漢子墨藝高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婷。2015年酷夏,年芳24歲的她從這里啟航,著手打理一方慈善苗圃。
2014年6月,余婷從武昌首義學院視覺傳達藝術專業畢業。在校期間,品學兼優的她很快入黨,學校優秀干部和三好學生譽稱疊疊加身,專業技能也頗負盛名。大二那一年,她開始創業,開辦一所為藝考生進行傳媒、美術、書法培訓的教育機構。盡管賺了不少錢,但她發現不少學生家庭其實比較困難,她毫不猶豫推出免繳政策。從那一刻起,余婷發現做好事更能讓自己開心快樂。伴隨創業績效滾雪球式的飆升,她萌生出折騰一個有規模的慈善升級版。2015年夏,她注冊“子墨藝高”教育公司,準備大干一場。
她,領回64名孤兒
去年,余婷從新聞中無意獲悉四川涼山有不少彝族孤兒時,她心底仿佛泉涌翻卷久久不能平復,總是想著那山那水那些孤兒,在那度著什么樣的年年歲歲。
涼山是全國脫貧攻堅極為艱巨的地區,自然環境惡劣,交通十分閉塞。其中,5個縣中散落分布著19個“懸崖村”,群眾行路“難于上青天”,許多孩童上學,每天需要攀爬800至1000米的山崖峭壁。目前,當地政府竭力推行“全面改薄”工程,幫助和引導彝區群眾挪窮窩、改窮業、換窮貌、拔窮根。余婷結束實地考察調研,內心深處如同點燃激動的火炬,她義無反顧地奔波于湖北和四川兩地。為了讓孩子們繼續享受少數民族政策,保留學籍今后回原地高考,她穿梭一級一級的教育部門,走訪洽談一個又一個小學,雖然偶爾遭遇閉門羹或不愉快的事,但她馱負一肩善念硬是頂了下來。
2016年3月13日,余婷與男友張明安一起,從四川涼山帶領64個彝族孤兒走出大山,一路風塵將他們接到武漢板橋安家落戶。此行車費等開支逾3萬多元,單程輾轉長達三天。火車窗外急速流逝的麗日熏風,讓孩子們升起無限新奇與興奮,這些4至16歲的孩童,第一次看到豁然撲面的全新世界,身心流淌出即將觸摸神奇命運的憧憬與快樂。
從此,他們的培訓學校成了慈善學校。
孩子們結構缺失的家庭,年齡知識水平的參差不齊,原居住環境烙下的自閉心理等這些遮蔽的困境,給有心者留下不盡的探索和建構空間。“你改變不了過去,但可以改變你的未來。”盡管此話讓孩子們聽起來懵懵懂懂,但余婷還是“口頭禪”一樣掛在嘴上。她將招募的4位富有經驗的教師責任分工,并將學生分為4個年級,開設語文、數學、英語、美術、舞蹈等課程。她除自己挑大梁之外,其男友只要得空便靠攏她的團隊。這樣他們一共6個人,每天24個小時與孩子們構成了“命運共同體”。課上,她們是最嚴格的老師;課下,她們是最好的玩伴。
她,每月帶他們開拓眼界
為了搭建“同在一個屋檐下,磚頭與造房子的夢想”,從中培養孩子們的好習慣,牽引甜蜜的興趣,她每月都要組織一些活動,帶領他們外出開開眼界。
十多名13歲和14歲的孩子,在原鄉村老家已經讀過三年級,但經測試仍需要復讀。
孩子生病了,她像母親一樣呵護照顧,不厭其煩帶他們看病打針吃藥,除悉心護理之外,她還定期組織學生體檢,查出什么疾患也給予相應就診治療。如今,孩子們逐漸明白了感恩的道理,原來只會用彝語說聲“卡莎莎”,現在都能轉換漢語表達“謝謝”。11月20日是彝族的新年,余婷她們連夜給孩子們送上一份“紅包”,并舉辦讓孩子們盡情歡樂的晚會。2017新年即將來臨,余婷她們一致決定不回家,陪伴孩子在武漢過一個完整的節日。
他,與她共舉善業
余婷與男友張明安聲氣相同心善相知,他們之間并非在意彼此一時的凝視,更多的時候是沿同一方向眺望。
無論創業或是開辦慈善學校,他一直是未曾缺席的暖男。教室里每一間房屋,都彌散著他的書畫馨香,許多大小事情也輝映著他的溫煦陽光。
支撐著這樣一個大家庭,每月的開銷“一江春水向東流”,近兩萬元的教師薪水,3萬元至5萬元的伙食供給、衣物用品及水電支出都由他們自理。為獲得經濟來源持續耕耘這塊慈善園地,他們將大學期間創業至今所得,在故鄉咸寧投資了一所私立學校和小型工廠。
他們最好的兩人世界就是看電影,既是審美休息空間,又能體驗人在夜間航程中的夢想,由于開學以來忙碌纏身,這份情有獨鐘的喜好也不得不一再擱置。
2016年的金秋,兩人準備攜手步入婚禮殿堂,可是只為“眼前的事太多”,一拖再拖,至今仍未完婚。
有段時日,一些不理解的人對她的善舉提出非議。她淺笑安然,“其實很多事我們并不需要做給別人看,我只知道,我走的路是正確的,那就應該堅持。”對于孩子們的未來,余婷有著十分清晰的想法,能考上大學的孩子,她會繼續幫扶深造,沒考上大學的孩子,她會送他們去學一技之長,讓他們好好生存,有個理想的人生。
當有人問及她如此作繭自縛價值何在,她坦然說道:“最好的回報,就是他們以后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樣幸福生活。”
堅守換來一片晴天。漸漸的,社會上一些善心人士開始關注這塊慈善苗圃,很多政府領導也時常來看望他們。(通訊員 張曉慧 唐敏釗 吳越 焦嬌 熊邦紅 記者 屈建成)